K-POP粉丝群体的团结 ——宗教模型解释

2023-06-20
12 min read
Featured Image

Abstract

​ K-POP文化最近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热潮,而K-POP拥有的紧密团结和组织性的粉丝团体也是其主要特征,同时,粉丝团体通过应援等活动对K-POP的快速传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而什么因素团结了K-POP粉丝群体,粉丝作为个人,对K-POP Idol,组合的崇拜又从何而来?首先,我将简要概括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二卷,图腾制度部分。其次尝试用原始宗教:图腾制度影射K-POP的文化结构,最后我将寻找K-POP作为宗教的核心,信仰的构成。本篇文章将结合K-POP文化结构上的独特性,通过对K-POP进行宗教模型的影射和分析,试图解释汇聚K-POP粉丝的宗教力量。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二卷 图腾宗教的基本概述

​ 世俗和神圣之间的区分是宗教区分与日常生活的重要核心,涂尔干以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为例子, 讲述了宗教以及其周边事物具有的神圣性的由来。而本篇文章也将主要依据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二卷-图腾的内容,展开对K-POP其神圣性及宗教性的论述。

​ 图腾即部落独有的作为集体标签的事物,通常都以植物,动物作为图腾。部落成员设法使自己具有图腾的外貌, 在宗教节日上,仪式的主持者也会身着带有图腾标志的外衣, 在以图腾为中心的部落集会上,族人们享受着图腾带来的力量和神圣 ,陷入了一阵集体欢腾之中。在这种图腾制度下,涂尔干把图腾比作一种圣物, 因为在部落中,带有图腾的物品或与图腾相关的事物自然的在部落中被赋予了神圣的性质。 因此涂尔干将图腾制度视为最简单且原始的宗教形式,并指出图腾对赋予事物的神圣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原始部落图腾其本身的的神圣性从何而来?涂尔干对图腾内在的真正意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 涂尔干认为,图腾崇拜是部落本身的表象,部落中的个人在集会当中感受到的图腾的力量并不直接来源于图腾,而是一种社会因素。图腾起到了连接同部落的族人们共同思想的作用,或者说,图腾的表象是一种被指定的动物或植物,而其真正表达的是某种社会性的,部落内族人共有的集体意识。因此,脱离出图腾以及其依附的事物产生的神圣感,对图腾的崇拜,即由圣物(图腾)激发的情感,实际上是由族人所共同拥有的集体意识产生。这种集体意识存在于图腾表象之前,也不会随着图腾事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 其拥有始终如一的,稳定的生命力和推动力。 如果将这种力称之为图腾的宗教力,那么其本质的集体思想所带有的社会性质使得这种力量具有道德的属性。图腾成为了道德生活的源头,分享共同图腾的部落的人们受到连接,形成了带有共同义务,受图腾道德力约束的共同体关系。

​ 图腾除了其本质所表达的集体意识外,其在符号上拥有其他的意义,即名为氏族的社会符号。即便图腾的表象事物经过各种细分化,来满足众多氏族图腾需求, 但在氏族中,图腾的独特性是无法被舍弃的。因为作为氏族的符号,定义了氏族的边界和范围。并在更大的氏族网络中,作为其不可替代的代名词。

通过涂尔干对图腾制度的本质分析,可以看出,涂尔干口中的宗教含义并非是神秘且虚无的,并非是个人的,而是社会性的。社会凭借着它凌驾于个人之上的权利,在人们的心中激起了神圣的感觉,因为社会相对于社会成员,即是其限制,又是其依靠。社会由个人共同构建,却拥有远超于个人的意识力量。而由社会赋予的道德权威,对个人施加的社会压力,抑或是可供人们依靠的力量,促使人们寻求一种解释,解释这种看不见的外在力量,这种解释最终落在了宗教上,正如部落族人将崇拜和集体欢腾带来的愉悦和冲动归结于图腾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其实是社会的力量。

​ 社会并非独立于个人的外部,社会只能通过个体意识存在,个人共同的意识汇聚起来,转换成为了更强烈的社会力量。例如,共同的激情激发个人的情感,使我们在集会上变得冲动,激动而当集会解散,个人的情绪又会回到平常的状态。又或者我们与同伴的道德立场一致的情况下,行动变得更加自信,果敢,仿佛有外在的神力在背后支撑着我们的行动一样。将这些社会力量的例子通过宗教进行解读可以发现,枯燥的经济生活占据着人们生活的绝大部分,而仪式下的集体欢腾与世俗的平凡生活隔离开来,以神圣的表象给予人们依赖和力量。

利用宗教模型接近K-POP文化

​ 根据涂尔干的理论,宗教的必要条件首先使神圣与世俗的区分,其次还需要形成一组宗教信仰,一组宗教仪式,和教会。圣物,信仰,仪式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使得宗教成为了一种信仰和实践统一的符号系统。在本节,将对照K-POP文化中的文化产品与宗教的必要条件的异同。

​ K-POP指爱豆在华丽的舞台上以展现自身完美的形象为核心的音乐表演形式。区别于其他流行文化中的“歌手”,“舞者”等符号称谓,Idol词源本身即带有宗教性的起源(īdōlum),本义是幽灵,偶像和理念的合成。在宗教中,指代神或所尊敬的,崇拜的形象1。Idol词意的现代含义与其词源并没有很大差异,仅是在指代的对象从宗教的神转移到了流行文化中受青少年崇拜的偶像。除了崇拜外,其符号本义的幽灵和理念所表达的虚幻,神圣感并没有消失,而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idol展现出的完美人格形象,区别于人们现实生活中接触的真实的人格,成为了神圣的部分。2.idol舞台及呈现出的概念,区别于日常生活的世俗,以其虚幻的,理想的性质,成为了神圣的部分。 并形成了对idol的崇拜与信仰,这种信仰的构成将在下节具体阐述。

​ K-POP文化的结构中,粉丝群体通过什么实践这些信仰?官方的,标准的仪式就是演唱会和粉丝见面会。

如果更详细的区分演唱会和粉丝见面会实现的作用,演唱会是对成员身份限制更低的,更开放的,面向大众的表现仪式。其更追求场面的宏大和欢腾的气氛,连接个人到集体,实现一种集体欢腾。但实际上,他能达成的宗教性作用并没有特别强烈。而粉丝见面会与演唱会不同,首先它很大程度上限制可参与的群体,绝大多数的粉丝见面会场馆可容纳的可参与者数量远远不及演唱会的规模,并且在面向公众售票之前,会对加入官方粉丝俱乐部的成员开放事先购票,因此普通人参与idol的粉丝见面会的机会要远低于演唱会。更有粉丝见面会仅向粉丝俱乐部成员开放。并且,在形式上,演唱会通过艺术表演带来的集体欢腾,而粉丝见面会的主要核心作用是,稳固,维系粉丝的共同信仰。因此在粉丝见面会上,往往会通过播放idol的生活视频,游玩展现idol形象和态度的小游戏的方式,唤醒粉丝共有的某些观念或情感。

​ 在粉丝见面会为代表的仪式中,除了最直观的内容上对集体信仰的维系,还有其他自发于粉丝群体内的行动:交换idol周边,分发idol应援物品,可以将这些idol周边和应援物品视为圣物的一种。但不同于原始宗教,这些印有idol图腾的物品可以轻易被每个粉丝获取,但是这种圣物的世俗化并没有失去它的独有性和珍贵性。以粉丝热衷于交换和购买的小卡作为例子,小卡指印有idol自拍的小型纸质硬卡片,通常通过专辑的购买或粉丝见面会等特定活动(仪式)随机分发,获取。其独有性主要来源于分发的随机过程,每个人获取到的小卡都是独有的,限定的组合。而小卡作为圣物的神圣行来源于其图腾形象(idol和形象概念),粉丝们无比细致的保存小卡,就算是微小的划痕也认为是对小卡的不尊重和保护不当,即使是一张市场价值并不贵重的小卡也一样。

​ 在前文中,我对应了仪式——粉丝见面会,演唱会,圣物——idol周边(特指小卡),最后我将连接K-POP粉丝俱乐部与宗教教会,功能之间的关联。在宗教体系中,个体通过在教会社区中参与仪式来了解圣物以及相关信仰。粉丝俱乐部承担了相同的功能, 除了列举的官方的,标准的仪式之外,粉丝俱乐部其自发组织的应援活动更是仪式的一种。粉丝俱乐部更作为一种道德共同体,其核心是对共同信仰的支持和声援,

每个人义务传播和弘扬共同信仰,这也可以解释粉丝群体自发应援的原动力,即以粉丝俱乐部为表象的集体的,社会性的道德力量。

信仰,K-POP的图腾表象以及其内在

​ 在探讨了K-POP与宗教在模式上的相似性后,我将重点分析宗教解释的核心:K-POP的信仰。对应最基本的宗教形式:图腾制度,图腾起到了连接个人成为集体的核心作用,部落族人们崇拜图腾,对所有与图腾相关的事物赋予其神圣的性质。可以说,图腾是图腾制度这种基本宗教形式的,信仰的影射,即,是这种基本宗教形式中最关键的部分。而K-POP之于宗教,其图腾的表象是什么,其图腾表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又是什么?

​ 观察K-POP近10年的发展,K-POP虽然在编曲风格或舞台审美上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但K-POP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极其固定的,即一个K-POP组合拥有一个以上至多个组合成员,并且拥有组合独有的概念,这种概念指某种价值观,某种预先设定的故事背景或某种形象。组合成员作为K-POP表现形式的最表象部分,他们在舞台上,用艺术为工具,尽力表达着,维护着自己的角色,因此,我将把组合成员,即idol比喻为图腾制度下,图腾的表象部分。而组合的概念,则是在idol背后,在组合背后,在粉丝群体背后,发挥着真实意义的和力量的共同意识,即信仰。

​ 首先,对于图腾的表象,其功能上的限制使组合成员在数量上很难少于2个人,因为不同于部落氏族选用某种物种作为图腾,idol的本质是人,那么人本身带有的人格性将破坏图腾真正内涵的信仰内容。其次图腾表象作为信仰的外在符号,它必须具有可以在某些程度上表达信仰的特征,这个阶段可以对应K-POP的选角阶段,公司决定组合的概念,并将练习生的个人特征,品质与概念相对比,更具有匹配度的成员将被选中出道,虽然存在着公司依据成员的某种人格特性决定概念的反向过程,但这并不影响概念作为信仰内容,因为最后,组合的概念是去个人性的,广泛的观念。对于粉丝个人,在成为某个K-POP粉丝群体的一员之前,其也要经历类似的匹配过程,即在众多的K-POP组合当中,个人倾向于对与自身已经形成的观念相匹配的组合概念产生共鸣。

​ 其次,我将依据具体事例分析概念如何作为图腾的内在,即信仰。aespa(符号化为æspa)是由寓意“化身”(Avatar)及“经历”(Experience)的首写字母组成的“ae”加上有“双面”之意的“Aspect”结合,团体也将根据各种活动体现团体的主旨——“遇见另一个自我化身,体验全新世界”,并且回归专辑和演唱会的故事情节都是基于组合概念开展的,主要讲述的是我与另一个自我,在异次元空间共同战斗,击败怪物的故事。公司还为aespa的概念创造了对应的元宇宙角色和漫画。

​ 除了像aespa一样,官方指定的,明确的组合概念之外,隐藏于艺术作品中的,或者是表演生涯中的叙事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合的隐性概念,成为其粉丝群体的共同信仰。其中,最显著的就是BTS防弹少年团的例子,윤지영对BTS发表的专辑歌词进行了文学上的叙事分析,她指出,BTS的专辑歌词对应着其组合从지방 출신, 청(소)년, 중소기획사 출신의 신참, 到힙합 아이돌的发展历程。更具体的来说,从BTS的出道专辑到出道后的青春三部曲的三年期间,展现了从出发到试炼的成长叙事。这种成长叙事与组合的自身经历相结合,更展现了图腾表象idol与图腾内在:成长叙事的匹配性。在论文中,作者也指出,这种与自身关联的叙事区别于其他的将idol自我生活与组合概念分离的组合,成为粉丝对BTS产生认同感的主要机制。图腾表象作为其背后信仰的表现,其与信仰越匹配,图腾所持有的力量也更强大,从宗教视角上,可以将BTS的成功因素之一解释为这种图腾力相比于其他团体的强大。

“그들의 노래 가사처럼, 그리고 성장 서사의 주인공처럼 주변인으로서 겪어야 했던 시련을 극복하고 과업을 완수하는 모습은 그것을 지켜보는 팬들에게 대리 만족 과 희열을 가져다줄 뿐 아니라 그들의 스타에 대한 충성도를 고취하는 요인이 된다.”

可以看出,概念已经作为信仰,成为一种共同意识,一种集体道德,一种集体力量存在于BTS的粉丝群体之中。因此,可以假设的是,这种强大的图腾里可以将牢固的连接粉丝群体内的个人,因此BTS的粉丝群体ARMY应该拥有更紧密的团结性。

Summary 宗教模型的优势与未来研究的假设

​ 对现有的K-POP研究进行综述,可以发现对K-POP的关注主要聚集在以下两个类别:K-POP文化研究和K-POP粉丝群体研究。而对与K-POP成为热潮的影响因素,也主要依据以上两个类别区分为K-POP文化优势理论和K-POP粉丝传播理论。以文化特异性为主要视角的(Cha & Kim, 2011)认为,K-POP的成功(广泛传播)是因为其独有的偶像团体文化在内容上的创新和优势。相对的,(송시형, 2021)认为K-POP的成功来源于粉丝通过粉丝俱乐部,作为文化中介的同时,从文化的受动者转换为文化的生产者,这种文化生产关系的变化为K-POP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Abd-Rahim, 2019)尝试解释了粉丝从文化接受着转换为文化生产者的理论依据,根据bordieu的社会资本理论,粉丝在粉丝俱乐部中为了验证自身的身份,需要通过生产关于idol的文化资产来获得地位,这种身份验证和资本积累成为了粉丝文化身份转变的原因。(손승혜, 2012)对法国Korean Connection项目下的韩流本地粉丝群体进行了深度访谈,在结果部分,作者指出其文化社区区别于其他粉丝群体,粉丝个人自愿参与多种不同的项目,社区组织以横向展开。即,粉丝通过Korean Connection相互探讨自身喜欢的韩国文化,自发形成新的小群体,开展对韩流文化的讨论。但这些不同角度对K-POP特性的分析均没有对K-POP粉丝作为个人,行动的原动力加以解释,即使从作品的角度承认了K-POP的特殊性,但依然有很强的局限性,因为作品作为K-POP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部分。

​ 而对K-POP进行宗教模式的解释分析,为K-POP研究提供了更宏观的框架,并且从构造上解释了K-POP粉丝群体拥有的团结性,即通过组合概念的深层信仰为共同意识,对图腾表象idol的崇拜和热爱,在这种宗教力下连接为具有社会性,道德性的共同体。

​ 最后,这种框架的实证部分可以通过分析不同K-POP组合粉丝群体间存在的意识形态上的系统性差异和比较图腾表象与内在匹配程度与粉丝群体团结性的差异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Cha, H., & Kim, S. (2011). A Case Study on Korean Wave: Focused on K-POP Concert by Korean Idol Group in Paris, June 2011. In T. Kim, H. Adeli, W. I. Grosky, N. Pissinou, T. K. Shih, E. J. Rothwell, B.-H. Kang, & S.-J. Shin (Eds.), Multimedia, Computer Graphics and Broadcasting (Vol. 263, pp. 153–162).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27186-1_19

송시형. (2021). K-Culture 팬덤과 한류의 문화사회학: BTS 를 중심으로. 사회적질연구, 5(4), 27–43.

Abd-Rahim, A. (2019). Online Fandom: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Hierarchy of Hallyu Fans. Journal for Undergraduate Ethnography, 9(1), 65–81. https://doi.org/10.15273/jue.v9i1.8885

손승혜. (2012). 한류 수용의 로컬 콘텍스트와 글로벌 팬덤의 특성: 코리안 커넥션 사례 분석. 미디어 경제와 문화, 10(1), 45–85.


  1. a picture or object that people pray to as part of their religion [Cambridge Dictionary] ↩︎

Avatar

Jm Su

Life is Just for Fun and Love